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嘉善四夺“科技创新鼎”!

13319013330952.jpeg

↑点击参加

日前,省委、省政府发布2023年度市县“科技创新鼎”通报,嘉善再获省“科技创新鼎”。至此,嘉善已连续四年“举鼎”,全市唯一、全省仅四家。

“科技创新鼎”是浙江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荣誉,象征一个地方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通过创新指数、重点指标、特色工作、负面清单等维度,对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上一年度的科技进步水平和推进创新深化、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成效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后择优授鼎。

2023年,嘉善创新发展势头强劲,创新指数244,列全省第六;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85.3%,列全省第一;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7.1%,列全省第三;每千家企业中高企数达31.2家,居全省第五;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突破200,入选全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县;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名单,创成首批省可持续创新发展示范区,入选2023“科创中国”省级试点。

建立一体推进的创新平台体系

上周,嘉善复旦研究院发布了集成电路领域最新科研成果。超宽带射频收发芯片等一系列新产品展示了研究院的科研活力。目前,嘉善复旦研究院已经落地芯片设计与测试中心、器件与工艺中小试平台,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建成百级、千级和万级净化实验室,具备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测试研发、芯片中小试、项目孵化等功能。

近年来,嘉善县聚焦祥符荡世界级科创绿谷建设,高效运作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嘉善复旦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载体,创成省新型研发机构4家,列全市第一;联动青浦、吴江挂牌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积极探索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新机制;在上海、荷兰分别建设嘉善国际创新中心,形成“研发在域外、生产在嘉善”的跨区域招商模式。

建立科产联动的协同创新体系

这段时间,走进位于祥符荡科创绿谷的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瑞晟和医药联合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微生物抗菌实验,眼下妇科抑菌洗液研发项目已进入产业化推进阶段,计划年底上市。

该联合实验室由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和嘉善本地企业——嘉善瑞晟和医药有限公司共建,于去年11月正式成立。“齐全的高精尖设备和强大的研发团队能节省企业研发成本,缩短一半以上研发周期。我们希望3年内,单个项目销售额可以破亿元。”公司执行董事缪烨扦说。

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培育,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00家,居全市第一,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400家,累计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2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推进创新载体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高能级研发机构,全县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85.33%,列全省第一;开辟“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新赛道,设立科技攻关专项资金,精准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建立互融共通的人才引育体系

去年9月,上海大学(浙江)高端装备基础件材料研究院与浙江万泰特钢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第一炉稀土耐蚀钢试炼成功,各项数据稳定达标,实现技术重大突破。这背后,万泰特钢“科技副总”刘腾轼功劳不小。刘腾轼是嘉善县首位企业“科技副总”,也是“上善院”副院长。

近年来,嘉善县针对科研院校与企业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上的供需矛盾,从科研院校遴选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双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加快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建设并启用外国人“涉外综合体”,推动实现外国人来华业务“一站式”短流程审批和容缺受理;于全国率先在一体化示范区实现外国高层次人才统一互认,破除“政策壁垒”,该制度创新成果已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向全国推广。

建立要素融通的创新生态体系

“有了这笔‘及时雨’资金,我们的新项目定能开花结果!”今年,嘉善农商银行向嘉兴饶稷科技有限公司快速发放了8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贷”,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饶稷科技是一家以先进陶瓷无模增(3D打印)制造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驱动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贷款前,企业正处于产业化关键时期,流动资金已捉襟见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嘉善农商银行积极主动上门对接,办理“科技成果转化贷”,帮助企业完成了从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关键跨越。

近年来,嘉善县构建高效的科技金融支撑机制,围绕嘉兴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银、保、基金”的组合服务体系;创新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目前已累计为389家企业发放科技贷款31亿元;打造开放的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大仪大器共享,集聚在善科研院所的科研设备2482台,为生命健康、半导体、新材料等重点发展领域提供创新支撑,该做法入选2023年全省创新深化改革清单典型案例。

编辑 | 郑之恒

责审 | 丁珩 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