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嘉兴日报·嘉善版》刊发《“云上”管理 “掌上”种田 数字赋能农业生产 深化未来农场共富模式》一文,全文如下:
眼下正是水稻插秧的黄金时节。昨天上午,在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农户们正在对水稻机插后的田块四周以及漏插处进行人工补苗,确保栽足基本苗量。
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位于西塘镇,整体规划种植面积2.6万亩,以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通过打造全链条数字孪生平台、全联动智能机械生产、全流程“网上庄稼医院”,构建覆盖服务、生产、品控、流通、共享为一体的为农服务生态圈,形成了面向未来的绿色、高效长三角现代农业样板。就在日前召开的全省乡村数字经济暨智慧农业“百千”工程现场推进会上,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成功入选“浙江省智慧农业十大模式”。
种粮大户周自胜今年共承包了1000亩田地,他告诉记者,现在仅靠一部手机,他就可以在云端完成千亩水稻田的“管理”工作。
“我通过浙农公司引进了包括‘阿里巴巴’云端在内的很多高端技术,给水、排水都能手机操作,节省了大量人力。”周自胜欣喜地说道。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农田也装上了一颗“智慧大脑”。通过物联设备,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将智能监测、自动灌排、虫情测报、多光谱无人机等智能控制系统运用到了田间管理上,相关数据汇总到同一个数字平台,使管理真正实现生态、高效、绿色、低碳。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浙江嘉善)浙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利利介绍,目前正在开展的“退水零直排”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周边生态环境。此外,绿色防控、虫情测报等手段都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传统农业生产中,种植一季作物可能要喷洒五次农药,采用我们的作物生长模型后,只需要喷洒两到三次农药,就可以解决病虫害问题了。”孙利利说,通过作物生长模型,用理论指导实践生产后,目前农场内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根据测算,水稻生产亩均可节水50%、节肥15%,人工成本减少20%,亩均产量增加50公斤,实现亩均降本增收超200元,基本形成可复制的嘉善“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共富模式”。
“接下来,我们将以未来农场400亩核心区为基础,继续向外辐射,今年计划打造4000亩示范区。”孙利利告诉记者。
此外,通过“网上庄稼医院”,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还为周边农户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服务和技术支持,截至目前,已为农户解决问题上百个,服务面积5.2万亩,带动种植户增收超200万元。
编辑丨郁娜
责审丨冯建萍 王晗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