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嘉善(四) | 西塘八珍糕——千年健脾养胃第一糕
(四)八珍糕

美食永远是一个地方最吸引人的地方。

食物中蕴含的也不仅仅是营养、味道,

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与心血。


嘉善的传统美食,

从选材到制作到食用方法,

兼备着精致与用心,

是无数嘉善人的情感寄托。


在这个“五一”假期,

小“in”将开启寻味嘉善之旅,

将食物故事与背后的文化娓娓道来,

和大家一起追寻悠闲的过往时光,

慢品家乡滋味。

八珍糕是嘉善西塘的著名糕点,因含有党参、怀山药、白扁豆、烧白术、薏苡仁、芡实、莲肉、五谷虫等八种珍贵药材而得名。

关于八珍糕的名称,还有一个传说。传说清代光绪六年九月的一天,慈禧太后由于嗜食油腻肥甘而病倒于宫中。太医李德生率众太医为“老佛爷”会诊,认为其病是脾胃虚弱所致,该给“老佛爷”补脾益胃,于是开了八味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处方:茯苓、芡实、莲子、苡仁、山药、扁豆、麦芽、藕粉各二两。这些药材研成细粉后,加白糖七两,用水调和后被做成糕点,取名“健脾糕”。慈禧吃了此糕,几天后病情大有好转,食量大增,周身亦有力了。慈禧很高兴,便将“健脾糕”改称“八珍糕”。

制作工艺:

1.选糯米。每年秋粮上市后,购进优质糯米。

2.磨冬粉。把糯米炒熟后用大石磨碾成粉,置于大缸内待翌年夏季使用,称之谓“冬粉夏用”。

3.拌糖水。把精白糖倒入“七石缸”内,加入适量水,化为糖水。用棍棒不断搅拌至发泡粘稠为止。

4.选药材。按要求把挑选好的药材,用脚滚“药船”研成细末。以前入八珍糕的药材是党参、怀山药、白扁豆、烧白术、薏苡仁、芡实、莲肉、五谷虫。现在,以莲心替代五谷虫。

5.拌糕粉。把米粉与糖汁充分搅拌均匀,再将八味中药粉按一定比例加入米粉中拌匀。把握好药粉与米粉的比例很重要,一是关系到成本价格问题。药粉多了,成本高了,价格就高了;否则,价格就便宜了。二是关系到品质问题。药粉多了,药味太重,不像糕点了;否则,药性很差,没有任何疗效。

6.制糕坯。将拌匀的原料放入木制模具轻轻压实,其形状为长方形条块。

7.蒸糕。将糕块放入大蒸笼蒸熟。

8.冷却。蒸后出笼,让其自然冷却。

9.切片。将原块糕置于“台板”上,用刀切片。切片要求:厚薄均匀,一般每片不超过1mm。

10.烘燥。把切好片的糕放入火橱中烘干烘燥。烘燥后的八珍糕为灰褐色结晶。


嘉善西塘的八珍糕由西塘钟介福药店所首创。1885年,钟稻荪在西塘塘东街11号创办了钟介福药店。钟介福药店又名“钟介福堂”,取自《诗经·楚茨》“报以介福,万寿无疆”之意。钟稻荪系本地中医,精于外科,也擅内科,对国药颇有研究。1920年,他参考了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的八仙糕处方,结合临床经验,成功研制了具有开胃、消食、健脾、止泻功效的八珍糕。

八珍糕融药理、医理于糕点之中,所以既是药物,又是糕点。其成品呈深灰色,质地粗松,非常干燥,但吃起来不会噎喉咙。

百余年来,八珍糕闻名遐迩,盛销不衰。现在,西塘除了“种福堂”生产八珍糕以外,还有杜福堂、钟仁堂、腾飞食品厂、三方作坊、乐善堂等糕点作坊也在生产八珍糕。

西塘的八珍糕,在2009年,已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




编辑 | 李 易

责审 | 冯建萍

嘉善传媒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