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参加
在陶庄镇的乡间小路上,总能看到身着蓝马甲的身影匆匆而过,他们是村民口中的“及时雨”,是矛盾调解的“润滑剂”,更是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跟随四位网格员的脚步,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基层治理“绣花针”如何在经纬交织中编织出乡村的温暖图景。
清晨薄雾中,利生村的网格员王平已经挎着工作包开始巡查。走到老张家门口时,这位老农一把拉住他:“小王快看这根杆子,破得跟筛子似的!”顺着老张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根底部豁着大口子的电线杆斜倚在路边,仅靠几块红砖勉强支撑。王平立即掏出手机多角度拍摄,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您别急,我这就上报。”
三小时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工程车已驶入村道。看着技术人员麻利地拆除危杆,老张感慨:“还得是网格员办事效率高啊……”话未说完,王平笑着接道:“杆子不会说话,可隐患会咬人。”
同一时间,陶庄村的网格员陈佳怡正仰头盯着悬在空中的电线。朱大伯家的水泥车被2米高的线缆拦在村口。“姑娘,这要耽误多少工钱啊?”朱大伯急得直搓手。陈佳怡一边安抚老人,一边拨通电力部门电话。随着线缆缓缓升高,水泥车轰鸣着驶入村道时,她额头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
这种“马上就办”的效率背后,是全镇网格建立的“30分钟响应机制”。据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介绍,通过网格事件分级处置平台,80%的民生问题都能在网格内闭环解决。
金湖村的网格员潘宇豪蹲在泥泞中,铁耙翻起带着水渍的泥土。南浜26号门前的“无主水管”让三户人家争执不下。“水表早拆了!”“肯定是隔壁的!”……面对各执一词的村民,潘宇豪索性当起“侦探”。当铁耙掀开最后一层浮土,蜿蜒的水管终于显露真容——属于公共设施的管道因阀门老化破裂。联系自来水公司抢修后,潘宇豪又挨家挨户宣传防溺水知识,河埠头湿滑的石阶上留下他深浅不一的脚印。
湖滨村的网格员李宇超夹着调解本匆匆赶往贺汇小区。居民夏大哥修剪的野树横在鱼塘边,承包人吴大姐的骂声惊飞了塘边的白鹭。“树是我的!”“影响采光还有理了?”……面对剑拔弩张的双方,李宇超请来治保主任、网格辅警组成“临时调解团”。从《民法典》的相邻权讲到六尺巷的典故,三个小时推心置腹的谈话,让扔出去的石头化作握在一起的手。
“以前觉得网格员就是跑腿的,现在才懂他们是‘法治快递员’。”夏大哥的调侃道出转变。
夜幕降临时,这些蓝马甲们还在更新工作日志。陈佳怡的笔记本上记着朱大伯屋顶竣工的日期,王平的手机里存着新电线杆的施工图纸,潘宇豪的巡查路线图上标注着需要复查的河埠头。“哪有什么超能力,不过是多走几步路、多说几句话。”当被问及工作秘诀时,李宇超的回答朴实无华。
走在归家的田埂上,网格员们的背影渐渐融入暮色。他们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乡村的肌理,更是基层治理的温度;他们用真情连通的,不仅是千家万户的门扉,更是现代乡村治理的“最后一米”。
编辑丨黄丽燕
责审丨曹 力 何雅军 张舜红